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7313892/answer/3523689003
个人意见 纽带和 gbc 不好排,mygo 在后面。
毕竟是 anisong,三个乐队的歌都能听到很多相似的乐句。(尤其是 mygo,名無声的前奏后半段和 roselia 的 neo-aspect 的 riff 几乎一样,首调的 17535 确实好听好用,但用多了听起来也确实腻)
纽带乐队的主音吉他副旋律与 gbc 的钢琴部分绝对是突出的,也有很多新意。比如孤独东京的空弦扫弦和点弦以及副旋律整体。刻板印象中点弦可能是数学摇滚的技法,但用在这里效果很好。全曲吉他演奏的副旋律没有用到一个四级音 4,但用了很多跳进,在保守的六声音阶里带来了新鲜的听感。相比来说,mygo 的各乐器就要均衡一些。我尤其对用了很多套路乐句的歌不太感冒,这些“久经考验”的旋律第一次听确实好听,但太容易听腻了。在少用套路乐句这方面做的最好的是 gbc,其次是纽带乐队和后期的 mygo,早期 mygo 就差一些。
配器上,看一些 cover,几乎不用现场演出的纽带乐队反而比较固定,大部分段落只有两把吉他。gbc 一般也是规整的两把吉他,但他们现场只有一个吉他手啊¿。mygo 的编曲配器不太在乎这个事,经常多把吉他一起叠音色,比如潜在表明的朗诵段落,叠了至少两把节奏吉他和一把主音吉他,再比如迷星叫的吉他 solo 175 721 两遍,第二遍就在上方三度又叠了一把吉他,旋律大致是 325 723。总的来说,这联系到一个现实存在且只有两位吉他手的乐队就有点违和,不过录音室效果确实不错。更满的声音可能更符合当代(日本)流行乐审美。
和弦进行部分,纽带乐队经常把经典流行套路和爵味混搭(听感其实不是很明显)。gbc 除去空之箱,和 mygo 后期的歌,和弦进行比较随性,是独立摇滚的感觉。空之箱整首曲子 4563 没变过,倒是钻石之尘的新版本有将部分段落的进行换成 6415。mygo 早期有几首歌比如名無声和迷星叫,可能是因为早期还没有确定风格,套路进行用的比较多。
gbc 的所谓理想悖论,吉他大量 delay 效果器,十分有 tk 的感觉。他们的很多歌无论是和弦进行还是 riff 也非常独立摇滚。对比下纽带乐队就稍微有点奇怪,可能是乐理水平过高了(。还有 gbc 那首 op 里的变拍子,很鲜明,是个很好的标志,也让我期待以后能不能在 anisong 里听到更多的的新东西。mygo 很多歌也有很好的 44 86 变拍子,不过那些歌大部分不如说就是建立在 332 和 333322 的节奏型上的,变到 86 拍听感上也不会很突出。
mygo 的诗朗诵很独特,我尤其喜欢潜在表明。只将人声作为一种乐器来看,某些乐段使用叙述而非歌唱的人声也很合适。但后面很多歌好像放弃了这个形式。
纽带与 gbc 都很强,但不强在一个地方。
选突出的来说,纽带乐队的编曲强在很传统的主音吉他声部的旋律写作上。主音吉他在大部分歌里有完整的旋律线,和人声交错,几乎不冲突。这很传统,可以追溯到巴赫时期的复调音乐(当然纽带的主音吉他和人声旋律并没有复调音乐那样复杂的对位关系,但在流行乐标准内绝对是和谐的),也很强。现在大部分摇滚向歌曲的人声段落的主音吉他编配几乎都是和声为主,能有完整旋律线且和人声不冲突就非常非常少了。包括 gbc。gbc 的曲子里人声部分也很少见有完整旋律线的乐器。它的吉他一般不会很难,只会在非人声段落有一些华彩片段。钢琴可能比较突出,但也偏和声,而非另一条旋律。
gbc 强的地方更现代。它对效果器的运用更成熟,相位、延迟等等效果都用的恰到好处,比如用相位效果做过度,和吊镲滚奏渐强的传统过度音效有相似之处,但就很新鲜。这种编配不仅是给人声配和声,更是复杂的声音设计,是非常当代的流行乐编配方式。纽带的吉他效果器非常有限,bd2(网上传闻这个块失真开大音色像 fuzz),rat 俩破音类,一个哇音踏板,都不是新东西,上世纪 60 年代就有这类音色了。
mygo 的混音不太行,似乎是流媒体平台版本音质的问题。gbc 的大部分歌在合奏时钢琴的声音不会在很前面,但反例是最新的那首命运之花。尾奏那几个钢琴柱式和弦出来我直接惊了,不理解为什么这么编,也不理解为什么这么混:吉他在后面努力扫弦、拨片刮弦来推情绪,结果钢琴在前面砸色彩模糊的和弦,全抵消掉了。低频也不是很足,托不太起来主唱拼命的声音,整个声音就像在空中散乱地飘着,太怪了。
但为什么会有钢琴和吉他谁在前谁在后还打架的问题呢?相对的,纽带乐队的混音会清晰很多很多。大部分时候两把吉他是分别在极左极右的,带耳机的话半边耳机几乎完全听不到另外半边的吉他的声音。而且两把吉他位置都很靠前,听起来就非常清晰。贝斯和架子鼓稳稳在中间托着人声。整体上所有声音几乎完全不打架。当然,这也有他们乐器少的缘故,但这个混音思路我觉得是有价值的。
mygo 和 gbc 的混音听起来是所有乐器都集中在中间。gbc 可能是因为需要吉他扫弦给钢琴铺底,但也不能把弹单音的主音吉他和人声混到一个位置上啊,结果只能是其中一方降低音量做闪避,但又听不清了,整体还很混乱(大部分歌其实不太明显,我还是特别针对命运之花这歌)。mygo 就怪了,只有吉他和人声占中高频,完全可以把声场再扩宽一些的。
有听说日本近年来的混音倾向是做出手机外放能听着好听的歌,不知道这有没有影响 mygo 与 gbc 的混音。
关于音乐的结构,gbc 习惯上会把电吉他 solo 放到第二遍主歌与副歌之间,这似乎不太寻常。结束乐队和 mygo 很多曲子都是副歌完接 solo,solo 完再接副歌变奏(少部分曲子这段会是新旋律)。
也会有结构上有变化的曲子,比如 mygo 动画里的迷路日々,基本上是两部分来回重复,各有小变化;还有詩超絆,感觉这首编曲方向就像是为诗朗诵配乐,编曲(配器、结构等)和词强相关,结尾那段降速转 86 拍的设计也不太常见。
结束乐队的例子是我最喜欢的小さな海。它的结构大概是(未计入纯乐器部分):ABC (倍速) AD solo BC (半速)。这曲子里一些我喜欢的点:半速部分的架子鼓节奏型、倍速带来的活力与动力、从藏在人声下面发展到 20 品高音的流畅且悦耳的电吉他 solo、BPM 和主音吉他编配不同带来的两遍 B 段完全不一样的听感。
回看 mygo 第十集又听了遍詩超絆,来说说另一种相对“省脑子”的主音吉他副旋律写作方式。
第一部分(军鼓滚奏部分)和最后降速转 86 拍的部分,主音吉他演奏的可以算是 riff。
其中第一部分主要为分解和弦重复的形式。我吉他新手所以不确定那些分解和弦是吉他默认常用和弦手型摁下去就是那个排列,还是编曲人有设计过。总之,这么编的时候不必局限在和弦组成音内,可以去用这个和弦对应的音阶里的音。举个例子比如 C 和弦,组成音是 C E G。这时候完全不需要只用这三个音去编写,可以用 C 这个和弦对应的音阶去编写。考虑到这是流行音乐那么五声音阶就很合适,对应到 C 和弦上就是 C 宫,CDEGA,稍微缩减范围的话可以去掉 A。当然如果不纯粹追求悦耳的话用 Clydian C D E F# A B 也不会有什么错。再比如 Em 和弦,就可以用 E 角 EGACD。旋律的编写能强调好主音就行。另外也别完全不用和弦组成音。
最后降速的那部分则是日本流行音乐常见的另一种 riff 编写方式:基本不管当前和弦是什么,就用调内自然大调音阶的一级 1 二级 2 三级 3 五级 5 七级音 7(ⅠMaj9 和弦内音)去写 riff。乍一看这可能有点奇怪:四级和弦原本是大和弦,配七级音不成属和弦了吗?但日本流行在 456/4536 和弦进行上这么搞的一大堆,还都挺好听。这么做的一个缺点是很容易写出重复、套路的乐句,就没啥意思了。
詩超絆中间那部分的主音吉他就有点旋律线的感觉了。整体上还是“弹当前和弦”、“弹ⅠMaj9 和弦”的组合。依旧,弹和弦不是真只弹和弦内音,可以适当加一些和弦对应的音阶的音进去。在一个短乐句里,由当前和弦的音转 / 连接到ⅠMaj9 和弦的音上去也是编写的一种选择,这部分的主音吉他有一些乐句大体上就是这样的。中间部分的后半段情绪开始起来的时候,主音吉他声部里“ⅠMaj9 和弦”的占比明显增加。这里会有一些快速的乐句来推情绪。另外,副旋律简单时,善用八度音双音技法可以让主音吉他声部听起来更“饱满”。